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对敌对对象的感知、理解和评价;情绪的认知成分是对敌对对象的感知、理解和评价;情绪的认知成分是对敌对对象的厌恶;行为倾向是指对抗对象是指对抗行为的准备状态。其中,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。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,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倾向。冲突情绪是主要组成部分,通常起主导作用。逆反心理形成后,只要反抗的对象出现,主体往往会使认知倾向和行为倾向服从它,从而在整个态度中保持知识、情感和意义的平衡。
逆反心理与其他社会心理学一样,有两个基本特征:一方面,它取决于它反映的对象,即社会存在;另一方面,它与它反映的对象具有相对独立性。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。它是在客观存在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时产生的,并非无缘无故。当需求得到满足时,它就不会产生。另一方面,逆反心理不是对社会的简单被动反应,而是经过加工改造后的动态反应。
现在有一种倾向认为逆反心理要么好要么坏,甚至不正常。把逆反心理描述为一种异常心理显然是错误的,因为逆反心理是人脑对某些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,任何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。对于逆反心理的好坏评价,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。抽象地谈论它的积极和消极是不正确的,因此意义不大。其标准是看逆反心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。
逆反心理一旦形成,将持续很长时间,不易更换。每出现一个物体,它都以同样的姿态对待它,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。然而,逆反心理是一种多变的社会态度。湖北叛逆孩子学校说在导致对抗对象的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后,原来的逆反心理将逐渐褪色,直至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