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教育教学家庭教育问题详细

孩子好像有些慢慢疏远我了,怎么办?

发布人: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   发布时间:2021-09-03

   

       孩子长大了就什么都不说了,“疏离感”尽显,家长可以这样做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孩子逐渐长大成人,慢慢的就会和父母变得疏远起来。孩子长大了就什么都不说了,“疏离感”尽显,如何与孩子保持“亲密感”,家长可以这样做。

  1、 不唠叨 这一点在母亲身上尤为明显,母亲相对于父亲更细心、也更多的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。 在平时与孩子沟通时,不要一件事反复唠叨个没完,这样会让孩子听不进去你的话,还会引起反感。 如果是在孩子的青春期,叛逆心会比较严重,那么唠叨这种方式更不可取。孩子对唠叨的反应就是反感,这种反馈被父母接收到以后会产生一种恶性循环,更不利于亲子关系。 爱唠叨的父母还有一个特点,就是凡事都爱参与其中。孩子逐渐长大,自主性越来越强,也越来越独立,不希望别人干涉自己的生活。 父母不要什么事都参与,给孩子留有充分的个人空间,过分的掌控儿女的生活多数都会适得其反。
  2、不发火 有些家长对教育孩子缺乏耐心,动不动就发脾气,有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也要大发雷霆。这样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距离感甚至是恐惧感,久而久之这种感情会慢慢发展成厌烦。 多数没有耐心的家长,不会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,遇到问题先发火,完全被情绪支配着。因此,孩子会在潜意识里埋下种子:我是不被信任的,父母从来不会问原因,只会冲我发火。这样孩子的心事会越来越多,这种情况在青春期是很危险的。 孩子难免犯错,每一个孩子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。家长要有充分的耐心去引导,而不是压制。要真正的走入孩子的内心,了解孩子,给予孩子尊重。尊重是双向的,如果你尊重孩子,还害怕孩子不尊重你吗?
  3、多陪伴 随着社会结构不断变化,女性已经脱离了作为家庭“附属品”的角色,即使嫁人生子也依然活跃在职场,为自己和家人打拼,全职妈妈这一角色越来越少,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就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少了。 在幼儿时期,与孩子唯一建立亲密关系的渠道就是朝夕相伴。不难发现,有些孩子在不懂事的时候,往往最亲近的不绝对是爸爸妈妈,而都是最亲近照顾他的人。 这个人可能是父母、可能是爷爷奶奶、姥姥姥爷,但也有可能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保姆,这是幼儿心理的特殊阶段决定的。 随着孩子长大懂事,父母的陪伴逐渐显得不再重要了,可孩子这时也习惯了父爱母爱的缺失,与父母关系冷漠。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,孩子多数不会服气,因为他觉得自己被亏欠了,情感上没有得到满足,因此无法接受父母的“教育”,特别还是这种不科学的、粗暴的教育方式。 在孩子幼儿时期的陪伴是无法弥补的,希望家长们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尽量不要缺席,尽量建立起紧密的亲子关系,有助于日后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。
  4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如果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就是吼叫和打骂,那么孩子长大以后也会形成暴力倾向人格。孩子在社交的过程中模仿的就是曾经的父母,很多孩子长大以后变成自己父母的翻版。 在羡慕别人家孩子时,家长也要学会自省。孩子的问题反射出了父母身上的问题,在发现问题的时候父母应多从自身找原因,与孩子共同成长,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。
标签:青少年家庭教育孩子叛逆问题
上一篇:家长有暴力倾向会对孩子有那些影响,该怎么办?
下一篇:14岁青少年的叛逆有那些表现呢?
免责申明: ①文章内容部分来自网络资源共享,如果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致电删除。
②启德特训,一所由教育局监管指定的专门性教育学校,面向全国招收8-18周岁存在网瘾、厌学、叛逆、亲情冷漠、离家出走的问题青少年,咨询热线:400-0398-655.
相关资讯